人生總有這樣的moment ,
你距離想要追求之事只差一步之遙 ;
但終究還是無法達到目標 .
此時 ,
該就此打住轉往其他目標嘗試 ;
還是堅定不移地繼續再試一次 . . . .
生命中的任何追尋總有著極類似的流程 ,
從虛無飄渺的臆測到實際的想望 ;
再化成具體的追尋過程 .
可一旦真的目標得以實現 ,
大多數的人反而會選擇放手並且瞬間失去興趣 .
興許會在短暫的喜悅後又被其他美其名為人生目標之事所吸引 ,
重新再開啟一段重覆的流程 ;
然後還樂此不疲地宣稱 : 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.
事實上倘若站在生命的另一個向度來看的話 ,
任何的追尋最終都是沒有意義的 .
這裡講的無意義並非指的是讓生命停滯不前且毫無作為 ,
而是因為一切事物從終點反觀都是一律相等的 ;
所以也就不會存在著孰為之輕孰為之重的差異性 .
奧地利的物理學家埃爾溫 . 薛丁格 ,
在1935年提出了一個質疑量子力學哥本哈哥詮釋關於宏觀物體產生的悖論 .
這個所謂薛丁格之貓的實驗是這樣設定的 :
將一隻貓 ,
放入有氰化氫氣體燒瓶及放射性物質的密閉箱子 ;
當箱子內的監測器偵測到衰變粒子時就會打破燒瓶殺死這隻貓 .
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 ,
在實驗室進行了一段時間後 ;
貓會處於亦生亦死的加疊狀態 .
可如果實驗者一旦打開箱子 ,
他只可能觀察到一隻活貓或是一隻死貓 ;
因為現實時空中並不可能存在著既死又活的生物 .
這個事實引起一個大哉問 :
觀察者的主觀意識 ,
是否能夠終止量子加疊並塌縮成一種(甚至多種)現實可能 .
結論是任何系統被測量(觀察)之後 ,
兩個系統(觀察及被觀察者)糾纏在一起的不定量子態肯定會塌縮成明確量子態 .
這個古典的反證法 ,
恰恰證明了觀察者無可言喻的重要性 ;
人類世界的任何追尋與想望都可在
薛丁格之猫的實驗裡找到印證 .
當我們對事物的想法未確定時 ,
所有構成粒子皆處於不定性的漂浮狀態 .
只有當人類(觀察者)的意志塵埃落定時 ,
事物才會移往某種現實狀態成形 .
歷史上許多先知與賢者都曾告訴過我們這個大奧秘 ,
只不過真正聽進去者大概也寥寥無幾 .
把這個理論帶入前文 ,
到底我們自詡人生必須追尋之事該用盡一生之力拼到底 ?!?
還是見不好就收趕緊再覓新方向 ?!?
答案是既對也不對 .
既然我們心內深處的意志會充分影響事物的發展 ,
那麼我們大可放手不再操心一切 .
心中真正關切之事 ,
我們的潛意識自會貫注全力促使其發生 .
而我們原本不在乎卻為了各種外在因素虛應之事 ,
末了也必然會逐漸散佚消失 .
所以從另個角度看 ,
萬事萬物皆有可能因為意志涉入而發生 ;
世間果然無不可能之事 .
重點是不得過度用心用力 ,
大概強摘的果子不甜強要的婚姻不圓就是此意 ~
感謝看文 , 下期再會 ~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