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們聊天說到職場上的話題 ,
最後結語總是有此一嘆 :
唉呀 ~ 如果明天可以不要上班該有多好 ~
(發此語者也包括當老闆的人)
然後旁邊定有人勸道 :
別這麼挑了 , 現在有班可上應該感恩啦 ~
讓人感慨的是 : 不想去上班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 .
黑閃倒是覺得 ,
這中間的關鍵點並非工作態度的優劣 ;
而是大多數人選擇的工作內容出了大問題 .
說起人類習慣於朝九晚五的工作 ,
也就不過是百多年來城市文明形成的慣例 .
農業時代可並沒有這種集中式的勤務概念 ,
工作的目的基本上就是為了求生存(餬口) .
務農的工作內容基本上是自訂的 ,
但想要有好的農產品收成 ;
還是必須勉力勤奮耕作 .
有錢有地的有產階級可以雇人工作 ,
沒錢但有幾畝田者則必須自行耕作 ;
而無錢無地的人只能認份被雇代人耕作 .
因為無田無收成者會面臨飢餓死亡的問題 ,
所以農業時代即使世代人務農(佃農)這種不合理工作 ;
也不會產生職業倦怠的問題 .
而士農工商的工作性質也頗與務農類似 ,
基本上是以解決生存為主要目的 ;
所以為了身家性命只得奮力突圍而無暇思考其他事物 .
但到了近代經濟生活轉換後 ,
謀生方式及種類也逐漸多樣化 .
當然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同 ,
但如今想要圖個最低限度的溫飽 ;
難度已然降低 .
所以當今社會的工作意義已然從外在物質因素 ,
慢慢進化到滿足心靈需求的內在因素 .
倘若一份工作無法讓個人感到喜悅(以及成就感) ,
那麼這份工作占用的時間與精力就形同浪費 .
有不少90後的年輕工作者在投入職場後 ,
以自己的行為及觀念一步步導正舊有職場的思維 .
他們在意(與選擇)工作的重點除了薪資與福利之外 ,
工作意義中是否能涵蓋社會正義
或性別平權等概念是更重要的指標 .
再往深一層思考 ,
國家與社會的構成與工作於其間份子的思維絕對成正相關 .
越多人願意深度思考自身與社會的關係 ,
這個大環境才有不斷蛻變成熟的可能 .
或許面對眼前工作產生的拒絕感並非壞事 ,
也請大家正視隱藏在厭惡上班表象中的真正原因 .
或許是工作過勞 ,
也或許是工作環境中的人事紛爭 ;
更或許是這個行業根本已讓你無法再深入探索 . . . .
不管原因為何 ,
都必須誠實面對 ,
因為工作的意義除了謀生之外 ,
更包含了人生真相的最核心價值 .
不悉心探求恐將永遠無法得知 .
最終工作與人生的意義會以某種姿態在生命中合而為一 ,
除了坦承接受不容我們用任何方式逃避 .
感謝看文 , 下期再會 ~